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
另据国新办《201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及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和近视率比2002年大幅增加。
中央7号文件指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学习时间过长,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则严重不足,对孩子身体体质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运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城市学生。不会加速跑(只会跑操)、不会游泳、不会三步上篮、不会垫球、拉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不会前滚翻、不会爬树、不会马步,甚至没有接触过铅球、栏架、足球……
学生不会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校长、老师、家长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如果一个国家的学生视区区千八百米跑为畏途,为了所谓“安全”轻易向懦弱诉求让步,而这种让步竟然能为很多家长、老师、校长所认同,整个社会竟然只有少量质疑和反对声音。那么中国的足球人口在哪里?中国的男子汉在哪里?
为了安全,一些学校废止了多年来运动会上 3000 米、5000 米跑的传统项目。就连体育课上再普通不过的男生 1000 米、女生 800 米跑,如果不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强制规定为必测项目,恐怕运动场的跑道都会荒废了。为了规避风险和不影响文化学习,当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们的体育课,都是基于“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
试问:这样的体育能够强身健体吗?能够磨练意志吗?能够塑造完整人格吗?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小学,为了安全怕受伤,上安全体育课;初中,为了安全怕受伤,为了应付体育中考,上应试体育课;高中,为了安全不受伤不出事,为了应对高考,一切都要让路,学生自由自在上体育课;到了大学,学生没有什么压力,考试学分没有以往那么重要,六十分万岁,凭个人爱好上兴趣体育课。
结果形成了一个世界教育奇观: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了十四年的体育课(1404学时),可是最后没有真正学会任何一项运动技能,连基本的运动常识都不懂,更没有通过体育课养成运动习惯。更别谈什么终身体育啦!试想,照此发展下去,学生能学到东西吗?学生的体质能不下降吗?
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体育在这一阶段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体育课陪伴始终,学生的人格、体格、性格的塑造,情商、智商、动商的培养,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的树立,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够深化人类原始的走、跑、跳、投、爬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和荣誉感,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同时学会如何体面地去赢,如何输的有尊严。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去上体育课,学生还真能够学到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