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升小  居住证  居住证办理  工作居住证  自考  北京工作居住证  上海居住证办理,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上海落户  如何落户上海户口 

北京教育现状:在哪个区上学决定了你能不能上清华北大

   2022-07-18 北京教育学区北京教育学区390
核心提示:北京教育现状:在哪个区上学决定了你能不能上清华北大,
 ”北京人都能上985、211“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流传的最广的谣言之一了。

 

高考大幅扩招,全国高考录取率超过75%的背景,北京又集中了整整26所211及985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看起来在北京上个好大学很容易。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么?

 

在北京上名牌大学真的很轻松么?

 

数据来自“我心即使宇宙”公众号

 

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高考报名总数为63073人,而参考去年北京这20几所的招生计划来看,招生人数不会超过4500人,也就是说在北京考上一所好大学的概率在7%左右。

 

这样的概率绝对没有网络上的那么夸张,而且相对于其他省份较高的概率背后又隐藏着“水分”

 

根据往年招生数据来看,高考成绩650分以上,基本能上北京的985大学。期中北京高考前1000名,有可能瓜分清华、北大、人大、北航这几所名校。根据最新数据来看,2018年北京高考650分以上各城区的人数分布图:

 

数据来自“我心即使宇宙”公众号

 

我们很直观的发现西城区和海淀区比例占到了碾压式的80%,可以推断说北京的好高中基本被海淀和西城区垄断了,整个北京的好高中生源,多数汇集到了海淀区和西城区。

 

那这些好高中生源又来自哪儿呢?要进入海淀和西城的好高中,以今年的中考来说分数要在560分以上,通过统计2018年北京市中考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考在56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来自朝阳、东城、通州、海淀、西城这几个区的初中:

 

数据来自“我心即使宇宙”公众号

 

数据来自“我心即使宇宙”公众号

 

再去计算高分考生的比例的话,北京各区的中考成绩明显分为为三个档次:

第一梯队:依次是朝阳、东城、通州、海淀。

第二梯队:西城和丰台。

第三梯队:燕山、昌平、密云、房山、怀柔、延庆、大兴、顺义、平谷。

(第三梯队生源在小升初时会被掐尖,因此显得更加惨不忍睹)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来看,在北京你想上个大学的确很容易,但想上个好大学,依然极为艰难。如果高中不在海淀和西城的优质高中,哪怕你在郊区最好的高中,想上985的概率都极低。冲击名校的战役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就已经打响,而在这其中你的学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区到底有多重要?

 

“学历不一定值钱,但学区房却非常值钱..."

 

这句看似调侃的话细细去想却的确揭示了当前中国独特的教育现象。学区房价格飞速上涨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却显然增长的慢了好几怕。 以北京海淀区一所70平米左右的学区房为例,价格为550万左右,而当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平均薪资为9000元左右,毕业五年的平均薪酬也仅为12600元……

 

数据来自中国薪酬网

 

数据来自贝壳网

 

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学区房感觉十分不划算,但对于学区房趋之若鹜的人却丝毫没有减少之势。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为了进入名校的更高概率,从上文的统计来看,你买了海淀、西城等的学区房就有希望进北京最好的小学,那样才有希望进好的高中,从而提高进入顶尖大学的概率,而进了中国最好的学校才有更大的机会成为社会精英,完成阶级上升。

 

一环扣一环,都是在博更高的几率,而学区房便是提高几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备”。

 

 

而从非功利的角度来看,学区房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学籍代表的更是你可能给孩子埋下的种子。一位曾因为学区上了好的小学好的初中最后毕业名校成为外企高管的朋友在谈及学区房时曾说过:“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从小耳濡目染以及好的教育下养成的不断学习和敢于冒险进取的习惯。如果不是学区房,以我爸妈的素质和收入,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教育,也培养不出这样的习惯。而当年我爸妈朋友的孩子基本都读了技校,现在打零工之类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年从外地考入北京名校或留学归来而落户北京的学霸们,在北京学区房价格高不可攀的时代,绝大多数要面临自己的孩子上的大学不如自己的困境。在教育政策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为了破局,这代新北京人的生育年龄恐怕会大大往后移了......

 

焦虑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中国哪群人最焦虑?笔者以为不是大龄未婚的剩女,不是买不起房的青年而就是孩子家长。

 

曾有一则引起热议的新闻说广西南宁一位家长,一年花了六万给儿子报补习班,主持、钢琴、舞蹈、画画、英语……种类繁多,有时候每天要学到十一点多。

 

这位妈妈面对镜头时说,自己孩子有很多不足,必须让他“笨鸟先飞”。

 

这并非个例。升学、考试这场亲子共同奔赴的“战争”,参战的人数从来只增不减。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的初中,北京海淀的一位母亲,每年要在孩子的各类培训班上投入10万元,上4个培训班。家里的车,跑了十万公里,几乎没有跑远途,基本全是送女儿跑各种培训班;孩子也没有周末,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各种培训班,直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

 

明明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充斥着残酷的竞争。而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投入,家长们更是不惜血本。

 

有网友在论坛上吐露心声:“拼不了爹,我一没钱,二没权,三没关系,只好拼娃了。”

 

 

 

而对于当前这一代的北京家长来说,教育焦虑可能还有个更普遍的原因:不甘心子女比自己差。

 

今天北京的中产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些家庭的父亲母亲普遍是当年通过高考进入清北人大等名校后留在北京,获得阶层上升的一代人。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统计,但通过北京人的学历水平在国内最高,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是天津、上海的1.9倍和1.5倍,这一统计数字也可窥得一二。

 

 

这些家庭的父亲母亲在上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几乎都是学霸,在北京通过努力慢慢进入小中产阶级的行列。但在表面光鲜的社会身份下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焦虑。

 

首先这一群体中基本很少有能够爬上金字塔顶层的家庭,大部分家庭都处在中产左右,他们没有办法抛开社会既定规则不和其他家庭去竞争又不像底层家庭那样完全看不到希望。社会学上来说,这些父亲母亲意识到了当前所处阶层的不稳,一旦下一代无法进入精英学校,他们便随时面临阶层下滑的危险。更通俗点说,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一代总是要比一代强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里这些优秀的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子女就读比自己差的学校。

 

 

焦虑的主体是父母,但压力的承受者肯定是孩子,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下为何有那么多的鸡血家长,教育培训产业会如此发达。

 

焦虑体现教育公平?

 

有人说目前中国家庭对教育的焦虑是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阵痛期问题,当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社会制度更加的完善,这些问题就将解决。

 

笔者并不想打击这种乐观的想法,但从目前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来看,似乎教育焦虑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欧洲的情况好一点,因为当地的社会福利较高,很多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好大学,可是这不并意味着在公立中学没有打下良好基础的他们能顺利毕业。一位中国学生在欧洲留学时曾惊讶于大学生天天狂欢,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诉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来这里吃喝几年,体验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拿不到学位的。”

 

美国小学课堂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

 

相比于这种方式,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教育其实更加公平,起码它把利弊得失无保留的告诉了所有家庭,而焦虑的日益蔓延也佐证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真正明白了中国教育是怎么回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9033154号-9  |  京ICP备09033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