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升小  居住证  居住证办理  自考  工作居住证  北京工作居住证  上海居住证办理,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上海落户  如何落户上海户口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2023-07-01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40
核心提示: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作为一个有学历没学区房的人,看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晃悠很久了,忍不住来答一下(´・ω・`)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命题: A学区房值钱(房价现实,毫无疑问) B学历不值钱(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一个有学历没学区房的人,看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晃悠很久了,忍不住来答一下(´・ω・`)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命题:

A学区房值钱(房价现实,毫无疑问)

B学历不值钱(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B结论在知乎很火,可能是因为另一个问题

zhihu.com/question/4764

“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年轻人的生活品质和创造力”,高赞答案里很多是清华北大毕业,一直非常努力,但是买不起学区房的人。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可预见的收入都还可以,但目前依然买不起北京学区一个厕所。

cript>



但我们的经历,是不是就能说明学历不值钱呢?

其实我的同学里,有很多都是买得起房的。
双方父母一起出了首付和装修费的;

创业成功拿到风投的;

毕业进入投行干了三五年红利不错的;

精通股票期货本金翻了好多倍的;

嫁/娶了有车有房的另一半的……

甚至我有同学,毕业之前父母就在北京看好了小学,把学区房买好了的。

这部分清华北大人,没怎么在这个话题下发声罢了。

对他们来说,学历不值钱吗?

学历在人生里,是一个乘数 ,而不是加数。同样是清北的学历,在变现这一点上能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的基数,例如家庭、长相、情商、行业背景……

简单来说:

学历10,家庭1,结果就是10*1=10

学历10,家庭10,结果就是10*10=100

学历10,家庭10,颜值还有8,结果就是10*10*8=800……


同样是北大毕业学金融——

有省吃俭用买下人生第一套西装去面试 ,毕业从银行基层轮岗开始做起,被领导呼来喝去,每个月薪水只有一万的;

有父母在大学期间很早就给安排内推四大、券商 之类各种方向的实习,毕业重金送出国读硕士,当然自己也非常的聪明努力,最后简历金光灿灿找到年薪50W+工作的;

也有一毕业等着进家族Fund的,一开始就管理以亿计算的资金的。


同样是在清华搞科研——

有家里条件很富裕,做基础科学研究 仅仅是追求兴趣的;

有嫁了一个有房有车开公司的男同学,只是想能够留在校园当个大学老师的;

有拼命做实验发Paper,拿着微薄的助学金 ,还要给农村的父母汇钱的……


同样是在哥大 留学,有端盘子打工攒零花钱的,也有王力宏媳妇儿和强东哥媳妇儿(´・ω・`)

所以不是学历这个乘数本身不值钱,而是每个人的基数有差距,而且差距可以非常的大。

校园让大家看起来都一样,但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而且真的不是你足够努力了就能一样的。


在时下的北京,能够买得起学区房,把孩子送进人大附、北大附的家庭,能提供的基数是不会小的。他们的孩子如果最终真的去了家旁边的清华或者北大,将来也很难成为学历难以变现、首付都拿不出的那一部分清北人吧。

而像我这种普通玩家,出厂时各种乘数都设置得很一般,那就努力提升学历乘数吧;高考对我,已经是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最快的方式了。虽然就算我尽力了,走得可能还是比别人慢,但我也珍惜这个过程,这就是人生吧(⁎⁍̴̛ᴗ⁍̴̛⁎)

cript>

—————————

一点题外话。感觉现在的基础教育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家长和老师(包括我的),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时候,是“学历通吃论”: 只要你考上清华北大(或者985之类的),那就是飞黄腾达了。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只要成绩好,别的都不重要,将来就会有房有车有工作有钱有妹子…… 过分的学历崇拜。

而他们想象中学历的作用,跟真实世界里学历的作用有巨大的差距。真实世界里:

学历能带给你出色的专业知识,好的资源、平台、见识、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改变命运、改变圈子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这些都很珍贵,但也仅此而已。

想要当大官,还是要有家世背景。

想要当巨贾,还是要有原始资本

想要嫁男神,还是要长得美/会打扮/有魅力……

想要买房子,还是要有家里有底子/行业机遇好等等…

早早想清楚这一点,会少很多纠结。

其实不仅是学历,类似过分强调人生某一个乘数但是非常畅销的观点还有:

颜值崇拜(觉得自己人生不如意都是因为现在还不够美,只要瘦个20斤或者整个容,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金钱崇拜(不开心全怪爸妈不够有钱有势,要是生在有钱人家,早就成就斐然了)


爱情崇拜(没有爱马仕没有全套YSL口红情人节 没有1314大红包,都是因为老公不够爱我)


努力崇拜(你没有年薪百万/车房齐全/环游世界 全都怪你又蠢又懒,自己不够努力)……

这些想法,把人生的所有不好都进行简单粗暴的归因 ,让你看着很爽,但其实是很危险的。而向你贩卖它们的人,更危险。

以上。
 

作者:Herman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40157/answer/4211143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之前有段子把这个题目当个笑话,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话题。我想花点时间彻底把这个问题的本质说透彻,毫不抖机灵。

“学历”和“学区房”作为两个变量,循环套,看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般纠结。但是如果引入第三个变量,关系一下子就明晰了——第三个变量就是:资本。

学历,和 资本 比,谁值钱?考虑到 资本 的定义就是“一大笔可以生钱的钱”,那肯定是资本"值钱"。学历是什么,是劳动力 质量的指标——名牌学历,往往(不绝对)意味着作为劳动力,效率和产出能力比较高。

你让劳动力去对抗资本,谁赢谁输一目了然:资本本身就是很多劳动力的凝结——钱就是一般等价物 ,是凝结的无差别的劳动。你工作开价1小时200元,那么2000元摔在桌子上就是可以顶你干10小时。你得先把劳动力变成资本(努力工作、攒钱、投资),才有可比性。

我们把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二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三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有资本。

第四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有资本。

谁厉害?4>3>2>1,这把应该没什么争议了,我想。

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因为 第三类人 ,正在 抢夺 第二类人的资源,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第四类。在抢夺过程中,竞相出价,把学区房的价格叫上去了。第三类人,正在通过竞价学区房,将第二类人的下一代挤到第一类去。

为什么总纠缠“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的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注意,这句话是个病句——没有主语,逗号以后,隐藏了更换省略的主语。前半句特指的某部分清华北大生,是第二类呀,苦战不支,扛不过后半句要买学区房、剑指清北的第三、四类。[“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中)的(第二类那群人)买不起学区房,(第三四类)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这么读逻辑就通顺了]学区房买不起,以后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就奔着第一类去了,而不是第四类。

久而久之,几代人后,最后绝大多数人就分为两类人了:第一类;第四类。

英国BBC在1963年开始追踪拍摄一群伦敦7岁的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孩子,从贵族学校到福利院,筛选了不到20人。每隔7年拍摄一次,我一直从7岁、14岁...看到56岁。此处不展开,我只想说最后的感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太重要了。富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穷人,且代代相传。

中国70年代之前,人人都一无所有,天然平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靠的是公平的高考筛选——国家将其稀有的宝贵资源按个人禀赋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谁的分数高,谁去上大学,接下来包分配好工作,攫取优势社会资源、权力 ,造成个体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完成“翻天覆地”——因此,中国社会 才会生成热烈持久的“学历崇拜”,因为教育这个变量太重要了。

优质教育资源,古今中外总是相对稀缺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竞相争夺的资源,按什么逻辑和规则分配,将直接关系社会阶层流动。

回顾过去,中国高考是高度计划体制保留下的遗产:无论考试结果、考生实际水平如何,录取名额在考前就已经完成精确分配:例如北京分150个名额,安徽分20个名额,考完排分,排不上就没用,北京的第150名和安徽的第21名之间没有可比性。

目前的高教资源分配过程中,基本排除了所有资本的因素——比如复旦大学一年收3000名本科生本科的学费一学年只有5500元人民币(公立研究生免费),能出得起5500元一年的人,太多了。假设有人说,只要复旦能降一分录取我,我愿意出100倍学费55万,不好意思,没用。5500元一年放在美国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复旦一年的总预算超过100亿元(清华为216亿),假设其中仅仅30%即30亿由2万在校生负担,大概每人每年也需付15万元,读个本科60万,那可能不少人就因负担不起而出局了。

但是未来,无法再纯粹按这个“个人禀赋优先”的逻辑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了,就算继续沿用高考形式,而不是“自主招生 ”,高考前的教育资源也不再是公平分配的了——看的是谁出得起这个价钱,比如,大学虽是公立的好,但私立小学、初高中的教育质量,最终一定会超过公立(建更新更好的校舍设施,3-5倍的价格去挖校长名师,汇集各路精英的孩子为生源)。

哪怕公立教育资源分配过程看似公平,比如所谓大家一律“就近入学”,公平吧?那可以,我就近买房可以吗?买下这个教育的机会。你出5万一平,我出6万可以吗?通过这个方式,资本的公平,最终替代了个人禀赋竞争的公平——价高者得,本来就是资本的逻辑,是对资本的保护。

所以在“学历”和“学区房”两者中间引入“资本”这个变量以后,你就明白,不是学历和学区房谁值钱,而是劳动力和资本谁值钱;是上面说的,第三类人想成为第四类,要把第二类人挤到第一类。一两代人完全settle以后,社会就很平静了——底层人士根本不再重视教育,也不想买学区房了,固化后,就没有这种讨论了。

我们只能抓紧分分秒秒让劳动力资本化——中国的中产阶级 理应焦虑,他们的一切“资产”都没法作为遗产继承 :智力、教育、工作经验等等,那套可怜的房子还有负债,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竞价学区房,试图让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学历”。

所以这个段子一点也不好笑,在我看来很悲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9033154号-9  |  京ICP备09033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