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说西城的初中会比较均衡?西城的初中,整体是呈一个纺锥形状,就是两头小,中间大。
比如,西城比较优势的初中,华夏女中、三帆中学、实验中学、13分、八中这几个学校,再加上德胜中学,都算比较好的初中,但是,好初中的班很多,比如,八中有20个班,实验中学有20个班,德胜中学8个班,三帆12个班,总体好学校招生的名额是很多的。
而西城比较不好的初中,第一个数量少,也就那么几个,第二个招生少,班量少。比如,教院附中4个班,宣外6个班,这些初中的招生名额是很少的,也就是说它的坑怎么样,坑小。再比如,66中,它在陶白片区也招生,在广内片区也招生,总共2个片区10个班,所以这个班量也比较小,因此,大家觉得这个坑还比较能接受。
唯一一个特例,就是回民中学,回民中学在广内招生,而且是12个班,那大部分的初中,都属于中档,可上可下,生源好一点它就能好一点,生源不好,它可能就跌下去了,但总体它的底蕴是在的。
比如,14中、15中、3中这几个中学,在十几年前,在整个西城都算是比较好的重点中学,但由于西城教改之后,整个生源开始大锅饭,它们没有办法挑到好生源了,学校就开始没落了,没有以前那么出名。现在就算一个普通中学,但人家曾经是重点,所以它的底蕴是在的,底子是有的。一般来讲,这种中学只要有生源的改进,或者来一个得力的校长,它马上就会改头换面。比如,44中、七中,这两个初中也是曾经的坑校,但由于德胜和月坛的生源比较好,而且这两年有比较好的校长到来,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学校一下子就变成了中等偏上,这是一方面。
其次,西城本身就是执行教育均衡的先锋区,那西城是通过哪些举措来实行教育均衡呢?
第一,教师轮岗,校长轮岗,比如44中,就是四中广外的校长去了以后有了改进,还有现在14中的校长,就是161之前的副校长,通过这个校长的轮换,教师轮换来促进教育的均衡。
第二,通过生源的平均,像西城的小升初,它整个是一个摇号大锅饭的形式,除了少部分拼爹的、DZ的,大部分的人还是需要通过摇号来上学,也就是说生源之间会更加均衡。
再加上校额到校的全覆盖,以及校额到校的名额变得越来越多(超过50%),那以后各个初中、高中之间的生源会越来越均衡,也就意味着各个片区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那西城整体的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也能得到一个大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