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关乎教育的两种不同功能。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开发个人潜能,而教育另一个、更不易注意到的功能是为国家和社会筛选人才。这两个功能并不是舍一取一,而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教育的整体运行机制却更多地服务于第二个功能,即为国家社会发出人才信号。
先来谈谈教育承担的筛选功能。这个筛选的整体运行机制在于,不强调教育对人本身能力的提升而是强调通过教育分化出“优秀”和“普通”两个层级的人,并将不同层次的人分流到各自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比如说有人调侃,毕业之后可能只有买菜的时候才会用到数学。事实上,很多人大学和工作阶段接触到的内容都和数学无关,但是数学,其他科目同理,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能够按照考试要求掌握规定的知识,而学习能力稍逊的人掌握程度较差。考试则是一道分水岭,通过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来划分出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
为什么一定要分层呢?这又涉及到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了。
对于学生而言,优秀的学生在前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他需要通过进入名校、找到好工作来作为回报。如果名校全部招收差生,那么学生的所有努力都不再有价值,上大学显得也没有必要了。
对学校也同样存在投入产出的问题,不难想到,培养资质一般的学生比培养资质优异的学生要付出更多地成本,而这些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又相对较差,所以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学校付出了更多地成本,但最后输送给社会的人才却不一定能满足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世界500强都强调没有学历歧视,但是其校招却很难进入到诸如齐齐哈尔大学中去,这个事实不就是说明了学历的作用吗?如果名校全部招收差生,它的社会信誉是否还会有保障呢?显然这对学校来说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按照题主所说的名校全部招收差生,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其实还是逃不过筛选这道关,学校的承载能力有限而申请者众多,这时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定义“差生”就成了问题,所以,不谈长篇大论的理论,单就显示可操作性而言,学校只招收差生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既然名校招收优秀的学生已是既定事实,学生在名校里也能获得更好地发展,现在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名校了。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名校逻辑”是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在每一个阶段都进入同层次的优秀学校,相对而言就更有把握进入名校。当然,这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家长应为孩子仔细规划,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