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指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通俗讲,就是跑去更容易考大学的地方参加高考。典型例子就是山东考生在山东读三年高中,然后跑去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参加高考。常见特征为: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
人籍分离:人籍分离指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
空挂学籍:空挂学籍指高学生空放学生档案在学校,而学未在该学校读书的现象。
学籍造假:指高考审查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获得异地高考资格。
二、个人档案里有什么?
档案中的材料一般有:
入团志愿书:小、初学校,父母姓名、工作单位
高中毕业生登记表:会考成绩反映具体高中的学校在哪就读
高考体检表:体检医院、在哪个城市报的名
高考报名表:学籍学历、基本信息、户籍档案、家庭主要成员、学习与工作经历、奖惩情况、联系方式等
电子档学籍复印件:学生专业、毕业时间等;
入党志愿书(部分考生):小、初、高学校,父母姓名、工作单位;
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小、初、高学校,父母姓名、工作单位
二、全国各地高考报名政策
二、政审中如何从档案中查出高考移民
方法一:报名表与档案不一致。
考生A的高中档案是A省,档案材料中包括会考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考察组发现李某档案是A省高三档案材料,包括会考成绩表、毕业登记表等,但是高考报名表写的是在B省参加高考的,考察组会认为是高考移民。
方法二:学籍档案重复。
政审时,考察组发现王某的档案中既有A省高中的档案,又有B省高中的档案,两份材料都登记有王某的就读经历,一个人同时在两所高中读书,那考察组发现是高考移民。实际上是以A省高中来审档案,B省高中档案是假的。
方法三:档案信息漏洞。
政审时,考察组发现张某读高中时是A省A校的材料,但张某大学毕业时填写的表格中写的是A省B校的,经考察组调查,发现张某是高考移民。
方法四:违规异地高考。
政审时,考察组发现周某档案中有A省A校的材料,高中毕业后在B省B校学习一年参加高考。按照B省当年的高考政策,在B省报名参加高考,在B省B校要读三年,而周某只读了一年,不符合报考条件,认定是高考移民。
方法五:父母身份伪造。
政审时,考察组发现赵某档案中有A省A校的材料,高中毕业后在B省B校学习一年参加高考。而B省当年的高考政策,在B省报名参加高考,在B省B校要就读三年。赵某的父母解释是享受随迁子女政策在A省参加高考,随迁子女不要求就读年限。考察组调查,其父母都是公职人员,不可能来A省工作,赵某违规取得随迁子女考试资格,认定是高考移民。
三、高考移民的后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8年印发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提到: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坚持“凡提必审”,“提”包括进一步使用(重用)、职级晋升、选任提拔、调任转任、交流任职等,都需要对档案进行审核,按照“谁管理、谁把关,谁考察、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人事部门需要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任前审核。
2019年,山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直单位干部档案审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档案的意见》、《关于建立干部档案抽查审核制度的通知》。提出“四个更”审核标准:即:更审核时机“更早一步”、审核范围“更广一层”、审核标准“更严一格”、问题查核“更实一招”,
审核时机“更早一步”,把档案审核的时间节点进一步前移到干部专题会议前,做到“动议即审”。 审核范围“更广一层”,在干部挂职、干部工作专题调研、提名代表委员人选及有关表彰奖励、人才评鉴等工作中,都事先对有关人选档案进行审核。 审核标准“更严一格”,梳理形成45个审核风险点及处理办法,构建档案审核领域的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档案审核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档案审核过程风险预警的自动提醒。 问题查核“更实一招”,对审核发现问题的,一律启动调查核实程序,由党委(党组)书记在调查报告上签字。
“高考移民”作为干部档案审查的重点环节,一经发现,暂停晋升提拔,启动调查程序,组织开展调查,党委书记在调查报告上签字。
视情作出诫勉谈话、警告等处分,并将处分决定放入个人档案,学历只承认大学程度,不承认本科学历。
如果在考公政审环节发现“高考移民”问题,将判定为政审不合格,无法通过录用。
此外,山东政审还需要对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家庭情况等进行重点审查。“五假干部”卢恩光事件后,对于干部档案的审查越来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