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孩子还没上小学的家长和我当初一样,听到关于幼儿园孩子选择小学时的“黑话”一愣一愣的,搞不清楚啥意思,在分享我了解到的信息、我的分析以及观点前,先给大家扫扫盲,把我接触到觉得很重要的一些缩写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先分享给大家,已经了解的可以直接越过这部分,直奔主题。
幼升小:幼儿园毕业,孩子年满6周岁,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小升初:中国的义务教育为9年,一般为小学6年再加上初中3年。
非京籍四证:非京籍四证包括以下四项,请注意看似简单实则每一项都有雷,得认真研读自己所在区的政策,确认自己家的条件符合要求,不要大意失荆州,临到报名着急。
l 务工就业证明
l 实际居住证明
l 全家人户口本
四证审核通过后,持相关资料到街道办事处审核,办理非京籍就读证明,然后参与信息采集。
按照京籍对待:这是一些福利政策,倾向于无法拿到户口但是又是市里急需的人才或者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职业,他们的子女在幼升小时与北京市户籍待遇相同(注意这里的相同待遇指的仅是幼升小这件事,而且事实上所谓的同等待遇可能并不是真的相同,热门学校仍要分出优先顺序时还是会有差别,具体情况一般区教委网站或者学校招生简章会标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按照京籍对待只是针对幼儿园升小学,孩子仍然不能参加北京市的部分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选拔考试。
超龄儿童入学:与不足龄儿童相对,不足龄儿童是指小朋友申请入学时未满6周岁,超龄入学指的是小朋友申请入学时已经达到7周岁及以上。
学区划分: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参考依据,类似于北京太大了要划分为好多个行政区来管理;而北京确实是太大了,对于入学来说,每个区级行政单位还是太大,于是又进一步根据行政区域内学校和居民的分布情况划分了学区。原则上,适龄儿童应该在居住地址所在学区内就近接受9年义务教育。一般每个学区包含5-10所小学和5-10所中学,那么肯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去到所属学区里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且每个学区内各所学校可能通勤距离远近不同,于是又有了片区的概念。
划片入学-调剂-学区房-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电脑派位:
划片入学就是在学区内,一所学校对应着多个居民楼,原则上居住地址在所划片区的居民楼的适龄儿童就应该在这所学校就读,但是划区肯定不能完全保证片区内的孩子恰好把对应学校的学位占满,可能多也可能少,这就涉及到调剂。调剂很好理解,比如有A和B两个片区,A区学位少孩子多,而B区学位多孩子少,那么就把A片区多出的适龄儿童按照就近原则划分到B片区学位没有占满的学校去接受义务教育。这也造就了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的天价学区房,因为早些年的政策是只要你的房产或者合法居住地址在某一重点小学的划片范围内,你基本上保证了孩子能上重点小学。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并不平均,在老百姓心目中自然有个排名,因为大家都知道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意味着更容易去好的初中,好的初中意味着更容易去好的高中,好的高中意味着更容易上985/211大学,更容易…总之一句话,跟着伟大祖国发展红利分到一杯羹的家长们都舍得给孩子花钱,什么奥数英语弹钢琴,足球游泳无人机,何况学区房也是一笔不错的投资,这实际上会产生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而区教委本着公平的原则,再加上国家希望调控房价,推出了一个平衡这一现象的政策,也就是六年一学位的政策,也就是说一个小学生在某个地址登记了学籍入学,登记后6年内不再允许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用相同地址登记入学(二胎除外)。 这个看起来很逆天的政策不足以浇灭家长对于优质学区房的渴望,毕竟现在人们生育意愿很差,房子不少,又不是每家都有适龄儿童,所以后来又有了多校划片的政策。所谓多校划片就是一个居民区对应多所小学,然后随机(电脑派位)划分位置,也就是说现在你买了学区房不能保证你家娃能上到理想小学,但是学区房的热度并没有降下来,只能说供需达到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平衡吧。
对口直升:一所小学固定对应一所中学,小学毕业无需选拔考试,直接升入对口初中完成9年义务教育。
九年一贯:同一校名的中学和小学,可以小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初中,和对口直升的区别主要是九年一贯的小学和初中校名相同,而对口直升的校名通常不同。
信息采集系统: 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网站上含使用手册)
入学顺位: 录取优先级,比如东城区教委公布了7个等级,未发布的区,学校招生简章也会有顺位,比如父母户房片一致,四老户房片一致,京待房片一致等。
幼升小面谈:在入学前,家长带小朋友去学校报名确认信息,学校老师会和孩子有些互动,了解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状况。
落户年限: 在重点小学的有限顺序中,落户越早约有利,全家户口薄在一起有利。
寄宿制入学: 跟走读相对,也就是小朋友入学后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住宿生活。有利有弊,适合忙于事业无暇陪伴孩子学习的家庭。
为什么要拼教育,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作为孩子家长,我们应该先思考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或者说你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什么? 然后再看看自己在哪里,又想去到哪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一步一步的陪伴和指引孩子到达目的地。我相信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且是动态变化的,肯定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父母一定都希望孩子越优秀越好,但是资源是稀缺的,现实是残酷的,往高处走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制定远大的目标,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跬步才能至千里。无论如何越早想清楚,越早规划越有利。下面我来分享下我对于这个问题思考。
我来自北方的一个小县城的农村,父母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倾尽全力资助我读书,我也足够幸运通过高考去到了一所985大学里完成了本科和硕士教育。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工作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有稳定的工作,也通过工作居住证买了房子,没有户口,房子对应的划片学区也是普通小学,今后打算在北京生活。目前孩子幼儿园快毕业了,正在研究幼升小的问题,我的基本诉求是孩子能在北京完成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看是否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期待能通过积分落户让孩子有机会在北京参加中考和高考。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人不能仅是批评制度(比如户口制度,存在必有它存在的历史原因)却不作为,而是应该是认清现实,去寻找改善的机会。这个社会肯定不能绝对公平,“绝对公平”的路子咱们国家也尝试过,会降低效率,就是全部都生活的很差,兼顾效率至少给期望努力改变命运的人以向上机会)。
我先来说说我自己从教育体系里得到了什么,然后再谈谈我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期待。开宗明义,先说出我的观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教育仍是一条提升生活水平的捷径(肯定有很多人不是通过应试教育成功的,但是我相信他们的成功也是因为其他方式的教育,比如家庭的教育和帮助,或者社会的实践自我总结等等认知能力的提升。我非常相信一句话,认知能力和你的财富会趋同,也就是凭运气赚的钱会凭实力输掉,直到你的认知能力和财富趋同),我现在获得的收入虽然不算高,但也是留在家乡务农或者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多数同学们很难想象的,我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规划,不是一眼望去看不到希望的人生,这个是教育在物质基础层面的益处。精神层面上,我通过接受教育读了很多教材和感兴趣的书籍,获得了谋生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愉悦,更能享受生活而不是精神荒漠,认知能力有很大提升,同时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在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回想起来,我也有很多遗憾,比如我小时条件不好虽然喜欢踢球,但是没有球场,喜欢音乐和美术课但是音乐课时间被应试科目占用,也没有出色的老师指导,没有资源去上课外班,所以体育和艺术方面我有很多欠缺。其实我分析完我自己的经历,我对孩子的期待也就大概说清楚了,也就是希望他能读大学,在未来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能有一技之长,为自己谋生,希望他能多读书,提升认知能力,能为自己将来生活做出选择和负起责任,能有体育和艺术的特长和爱好培育,甚至体育和艺术都有能做到半专业水平的科目,希望他能获得领导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具体的选择:上面说的可能有点空,下面分别列出非京籍孩子读高中的可行选择,家长应结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情况综合选择,来确定如何择校和培养孩子。
高中阶段选择 | 条件 |
公立学校高中(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出国读大学。 | 等同京籍且中考成绩优秀。 |
体育艺术类路线,比如可以读央美附中,中央戏曲学院附中。 | 确有被认可的特长,获得相应证书,通过相应考试。 |
去天津读高中,天津市的优势是录取率高,甚至高过北京。 | 天津家庭户口,最晚初二转学参加天津中考(每个学习阶段的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也就是小学一、六年级,初一、初三以及高一、高三的上学期都不允许转学) |
去衡水中学等河北省各区重点高中 | 接受“地狱式”教育,孩子适应能力强。 |
回原籍择优读高中。 | 需注意孩子的学籍在北京回原籍参加高考的要求,以及孩子的应试能力培养。 |
家长如何定位自己呢,不妨按照下面的方式来给自己分分类。根据我的经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富贵家庭,教育机会根本不是问题。第二类,靠自身努力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尝到了高考独木桥的甜头,要求孩子至少能读大学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上不设限,越优秀越好那种。第三类,骑墙式,不知道该如何做,也不怎么会做,也有点懒得做,偶尔受刺激可能就努努那种。第四种,快乐教育,顺其自然,有学上就行的。 若您是第一种或者第四种家长,恭喜你不用纠结和焦虑了。这就跟买保险类似,特有钱的或者特想得开随缘的通常不用纠结和焦虑。纠结和焦虑的主要是第二类家长,第三类家长偶尔焦虑下,很快就会被生活的滚滚压力和日常所淹没,顺其自然,要是不幸从第三类家长转变为第二类家长,那么同样恭喜你,虽然选择了一个难的路,但是确实是向上的捷径,我只想在这里默默的祝福你成功,游过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有一天能体会到我爸妈当年看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幸福。
如何看待小学教育,如何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小学,朝阳区非京籍小朋友有没有选择一个优质小学的机会?接下来我想探讨下这几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优质小学和普通小学如何区分,有哪些维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硬件条件、课程设置和选拔成绩。我前面提到过小学质量是个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愈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分析中理解。一所学校有好的成绩能吸引更多学生来上学,越多的生源则可以择优录取,进而获取更多资源投入或者收取更高额的费用引进优秀师资并建设一流的硬件条件,然后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体育艺术等样样好,就问你想不想来?那么问题来了,朝阳非京籍幼升小有什么可行的选择,要如何操作,有什么利弊呢?请参考下面分析表格:
选择 | 目标 | 操作 | 优势 | 劣势 | 适用人群 |
1 | 上北京顶级公立学校,举例:北京顶级十所公立小学。 | 买(租)目标学校学区房,社保转移。 | 孩子大概率能上更好的初中。有更好的氛围。 | 拼钱,拼娃,孩子父母承受很大压力,有可能不能进入最理想学校。 | 买得起高价学区房,有时间和意愿陪孩子战斗,孩子三岁以内,布局时间充裕的家庭。 |
2 | 上朝阳一流公立学校,举例:白家庄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朝师附小。 | 买(租)目标学校学区房, | 同上,略差。 | 同上,略省。 | 同上。 |
3 | 上北京一流私立小学,比如海淀外国语实验小学。 | 具体了解目标学校的招生政策 | 同上,略差。 | 同上,略省。 | 出的起高价学费,有时间和意愿陪孩子战斗。 |
4 | 上北京一流国际小学,比如青苗和京西国际学校。 | 具体了解目标学校的招生政策 | 适合确认选择走国际路线的家庭。 | 学费更贵,国际路线是否适合要量力而行。 | 经济条件允许,西方文化能接受,就是要去国外读大学甚至高中的家庭。 |
5 | 就近上普通公立小学,你现在的划片小学。 | 按朝阳教委政策准备 | 省心,省娃,省钱。 | 起点低,达到同样水平需要更多的努力,小升初面对同样困境。 | 经济条件一般,时间精力也不是很富裕,懒得折腾的家庭。 |
备注: 考虑1或者2一定要注意,目标学校的学区房6年内是否登记过学籍,有多大概率能上目标学校,另外社保转移也要提前布局,因为可能有工作时间限制等,必须注意细节和具体要求。在朝阳区,你现在居住地址对应的学校可以通过这个网址查到:http://xqcx.bjchyedu.cn/ (小学)和http://xqcx.bjchyedu.cn/zh/(初中)。朝阳区优秀小学的评论请期待下一篇文章。
最后,作为一个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五岁男孩的爸爸,我想再分享一点我自己对于择校和教育的理解和心得。选择一个重点小学就像是战争中战士有更好的武器装备,当然值得追求,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给孩子和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请时常提醒自己教育的初衷。没能上到重点小学就像是装备稍微差了一点的军队,但是就像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武器装备,而是背后的决策团队,指挥团队和战士素养等人的因素。同样获得教育的成功和幸福的一生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选择了一所重点小学,只能说有机会进入重点小学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在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从小学到中学的表率作用,陪伴和督促,提供尽可能好的资源。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首先要做到,孩子自然以你为榜样去努力。教育是场马拉松,任重而道远,重点小学不能替代家长监护者的责任。作为家长要跟学校和老师密切配合,上了重点小学也要继续关注孩子,引导孩子有自己的规划和理想,帮助孩子补足短板发扬优势。而选择了普通小学的家长更加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制定好规划,考量目标,时间,财力和精力规划课外教育。
免责声明:幼升小择校毕竟是关系到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大事,为避免提供错误信息误导家长,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应以区教委下发的文件或者目标学校的招生简章为准;另外北京各区幼升小政策由各区教委单独根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