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章转载自-G大成长论「真实教育故事」栏目,以父母或学生的真实视角去回顾他们的升学之路,对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补课是家长、学生和学校间的心照不宣。文章只供家长参考,侵删。
1.一位四校生从小到大经历的补课江湖
补课是我们读书过程中永恒的话题。
翻看公众号,大多数关于补课的文章,都在写“不补课,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或是“小学就干到高中”这样的极端案例。
但其实大部分人和我一样,经历了曲折而多变的“中档补课”。这篇文章,就用我和身边的一些小伙伴的例子,来讲讲我眼中成长过程中主流的补课是什么样子,什么效果。
幼儿园
我就读于某极其普通的幼儿园,基本上就是纯玩。我对那段时光的唯一印象是下午时发放的小甜点很好吃,尤其是酒酿小圆子。幼儿园基本上没有涉及任何学科知识,唱唱歌玩玩玩具,类似于一个托儿所,承担父母不在时的托育职责。
而父母在市中心工作,当时并不和我在一起,留老人在郊区照顾我。
所以我幼儿园接触到的唯一学科教育,大抵是为了防止我的口音被家里的老法上海话带偏的拼音班,还有无聊时和老人玩的算牌与二十四点,因为我没有别的游戏可玩,物质匮乏。甚至我可以断言,大班的我二十四点技术已经达到了顶峰,十秒一个,为小学的数学打下了一些基础。
所以当我上了初中,高中,听说身边的同学从幼儿园开始上英语口语训练,演讲训练,奥数思维训练,古诗文唱诗班,计算机思维训练……一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体验过的辅导班,还有父母从小带着孩子读原版书、父母带着孩子读国内外优秀绘本。
而儿时我却像个赌狗一样手里握着牌在昏黄的小灯下算二十四点。
不过幼儿园补课的作用能发挥多少暂且打个问号,基本上可以断言幼儿园打下的基础或是拉开的差距(尤其是学科教育上),很快就能被后来的努力追平。
上补习or辅导训练的孩子喜不喜欢、开不开心是一个撕得很厉害的话题。对我而言,去上拼音班的时候可开心了。
补习,或者从小的兴趣培养,完全不是洪水猛兽。
更多的是一种家长的悉心规划与爱。
从个人经历来看,幼儿园补一下拼音和英语可以打个底子,小学老师基本上默认大家学过拼音有一定识字量,不会耐心地拆分起来教,英语最好学一下音标,我的惨痛教训告诉我这很重要。
小学
我被从老人身边带离,到父母身边上学。
上小学的第一关,是改掉我的左撇子习惯,为了不让我用左手写字,我爸不知道抽了我多少次,最后以惨痛的右手字体取代了左手写字。
第二关是英语。
天知道我只是上了一个普通公办小学,区里面都排不上名次。但身边已经有一堆孩子提前接触过英语,早早开口,识词量又大,于是我在第一年,英语就成了学差生。数学倒是有明显的优势,似乎真的涉及天赋这类玄学的东西,后面到“小奥”的时候再讲。
以及,因为成绩不突出,长得又黑又瘦又矮,我成了校园霸凌的对象,最后在班主任的和稀泥中结束。
随着不断升年级,第一年的差距慢慢被填平,我迅速取得班里乃至年级的顶尖位置,开始掌握话语权,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孩子,不再接受霸凌。
这里似乎和补课没什么关系,但从我的经历而言,小学初中,对成绩的鄙视链不仅在家长中,也在孩子们中,大家似乎都不那么接受成绩很差的同学——如果她性格很好阳光开朗倒还问题不大。如果像我,无论怎样,都会因为成绩在社交上受影响。所以补课不一定为了培优,也可以为了补救。
最热门的永远当属小升初必备三件套——小奥,新概念和古文。
小奥当之无愧称之为榜首。
时至如今哪怕再多老师教育博主唱衰小奥,我都要大声站出来喊,小奥学得好,对初高中数学都有极大帮助。当然,理智看待,前提是学得好。学了半瓶子水哐啷那就成大灾难了。
还是先讲我的个例,在一众小奥学子中我的个人经历都称得上炸裂。
我没有上过任何的小奥培训课,无论是学而思啊,蘑菇培优啊,还有什么分各个班型(菁英班创新班)的培训机构,也没有上过网课听过别人讲解,我的小奥学习,一本书一支笔一把戒尺。
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决定开始对我进行一些培养,他参照了市面上小学生补的东西,但他又舍不得花那笔钱送我去补课,于是和我妈一商量,给我买了一堆教辅书。小奥一到五年级,语文阅读一到五年级,中学生必背古诗文,新概念英语一到三。
这些东西基本上奠定了我哭泣不止的童年,虽然现在回想为了做不出题背不出书哭也太逊了,但当时于我而言确实是天塌下来了。
他们给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学校里写完作业,回家后每天做两篇现代文阅读一篇古文阅读,小奥每天做一个章节,新概念每天背一篇。注意是背,不是学。
先讲小奥,小奥里面有很多题型看似是找规律实则是高中数学思想的下放,抽屉问题的本质是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还有一个平面图形折起来看哪个面哪个角,你仔细一想发现那不是高中立体几何的初始版么。还有更多,已经淹没在我的记忆里,例如一些复杂代数式的计算,分式的拆分,与高中的数列实际上相关联,小奥的书上给你看现象,高中的书上告诉你部分本质。
在高中学数学的部分原理时,会有很多朋友惊呼,这不就是小学奥数么,真简单,可以说小学奥数学得好对后期的学习有一点指导作用。
我没上过小奥辅导课不知道外面的老师会不会拆分解释一部分原理,但一本辅导书能拆分什么原理?给个分类,给个例题和解析,然后就是训练。
那基本上是我人生最痛苦的四年,面对一个陌生的复杂的东西,你不能和小朋友出去玩,你不能看电视,你必须要把这些东西写完搞懂,不然就被骂或者用戒尺抽,绝大程度上磨灭了我对数学的兴趣,乃至到后来我都会在进入新阶段的第一第二年下意识地回避数学。
这样的自学带来了什么我当时并不知道。只是被驱赶着学,然后驱赶着去参加比赛。中环杯考了二等奖,还有一个小奥比赛拿了三等奖,然后回家被怒骂不争气。
语文阅读训练的事暂且不提,因为我确实乐在其中,当看故事做,三年级就做五年级的阅读,五年级做初中的阅读,因为其他实在是太痛苦了,我宁愿看故事。
来讲讲更好笑的,新概念。你猜一个一年级连ABC都背不熟的小屁孩怎么在二年级学会背新概念?磁带循环播放,我把书上的音标当拼音用,听了无数遍后用拼音和汉字注音,类似于你能在网上听到的农村状元的英语学习方法,居然真的会在上海小学生身上实现。
这不是父母教我的,而是我为了背出来这些课文的无奈之举——如果你以为我父母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孩子,那倒也不是,毕竟我妈是985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不教我音标和怎么学,纯属她觉得没必要投入这个时间。
补课也是同理,孩子自己能解决的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在我们家,这和囊中羞涩没什么关系,只是每个父母有自己认为值得与不值的东西,我爸会觉得几千块买衣服合理,但是补课就没必要,我妈会给我报兴趣班,但不会补课。
新一的课文简单,新二到后面渐难,到了新三开始噩梦。在五年级的一个夜晚,因为背不完新三Lesson 3 An unknown goddess ,我没被允许睡觉,到晚上9:30时依然没背出来,最后我不争气地在房间里崩溃大哭,然后一边哭一边凭借死记硬背的能力把它全篇背了下来。
但从此以后这种背诵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初中组织过新概念英语2的背诵大赛,我没有参加,有一篇课文必须要到老师面前背,我背到一半突然失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往后的学习生涯里,我下意识否认自己的背诵能力,尽可能逃避一切需要背诵的科目。直到后来遇见了很好的老师慢慢引导我,我开始重新喜欢开口说英语,没有让那些阴影跟随我到高中。
这段经历让我直到现在都还会时常思考,如果学同样的东西,不让我自学而是通过补课是否会更快乐,但人永远无法预知未选择的路。
初中
我就读于我们那个郊区最好的初中。前两年我的父母秉承了无必要不花钱补课的宗旨,选择让我自生自灭。
唯一的一点进步是父母觉得初中的知识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终于不来安排我的课外学习了。当然这也因为我就读的那所学校本来就很鸡。
我在学校里学得很挣扎,到传说中的分水岭初二时,我觉得实在学不下去数学,求着我父母给我报了数学的补习班。
如题引所说的那样,补课是家长、学生和学校间的心照不宣。
基本上优秀的头部初中都会默认你在外面补过一轮,因此老师下知识的进度很快,基本上初二学完初三,而在这个情况下,不补课没有提前学过一轮的人会感觉在云里雾里,老师好像轻轻点过,所有人都悟了,而我还停在原地。
当时我的学习状态已经很糟糕了,晚上睡不着,凌晨两点望着窗外的荒地发呆,数学作业写得很慢,因为很多都不会做。
后面我跟母亲坦白我的需求,经过一番努力,母亲为我报了网课,初三数学,一个学期应该是两千多。在补了一个学年数学后我很明显感觉我对这一部分的数学知识掌握好了很多,这一年补课为我垫下的底子也在我初三冲刺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头部的初中,自然有很多身边人补课的故事。
小Z,理科班巨头,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从小开始补课,进入初中时基本上初中的语数英已经学过一轮,六年级开始补物理化学。
小学上过学而思,蘑菇培优,还有两个学校开设的小五班。
他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十,六年级寒假找他聊天时得知他周末一天要上四到五节课。最近调整后语文不补了,新加入业物和业化。我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课确实有点多,但还能接受。
不过提起小学,他告诉我,过多的补课占用的时间使他和整个班级都有很大的不融入感,成绩太好,但是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也有一种很大的被孤立感。但如果再来一次,他肯定依然会这样坚持下来。
小Z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补课,他的补课频率和进度一直很稳定,我身边很多四校实验班学霸都是这个进度,小学学一遍初中的,初中进入后开始补高中,轻松通过自招考进入四校实验班,等到高中学习时这些知识基本上已经是他们第五遍学。
作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班长,小Z到了初中依然可以最大限度balance学习和生活。寒假联合我还有几个理科班的兄弟一起打斗地主赢欢乐豆,组队参加英语辩论比赛,组织学校各种活动。
初三某次统考,他考了区第一我考了区前十,我爸痛批我不努力,,而我现在只想锐评:他拿第一是他应得的,我拿了前十老天爷应该劈我两道雷问我凭什么啊。
小Z稳稳走过每一段求学路,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是佼佼者。他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拓展运用能力就非常强大,他可以自己阅读《红楼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献资料,在b站上开专栏讲解红楼梦,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成文章发表在中考教辅上。
他的优秀是有补课为他打下的基础,补课的力量在他的成绩领先优势中起了很大作用,但绝不能忘记他自身的能力与天赋,还有那种强大的自律性。
当然也有补课失败的例子。
或者说不算失败,只是跌落神坛。
X,至交之一,小五班+小学补习的选手,但似乎没有均匀的补课,他只恶补了数学。刚进初中时数学榜上有名,一个平行班学生的数学能和理科班相提并论。
这样的辉煌只持续了不到一年,原因是上了初中后补课就懈怠了,同时语文英语的底子不好,光把这两门拉上来就得费点功夫,而且他的数学确实有很多来自于补课加持,补课一停,基本上就到了年级平均线水准。
不过由于我们学校本身卷子难,而且竞争激烈,到后期初三放简单时他的成绩也逐渐恢复,最终就读于四校某分校。
我和X属于形影不离的那种,所以我知道补课是他自己要求停掉的,而成绩的下滑除了不补课以外也有早恋的因素在,后来成绩上升也有自己的醒悟和梦校的激励在,初二下暑假的超大型恶补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我会觉得补课是一个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心照不宣,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能发挥理想的效果。
甚至可以说补课只是很小的一环,起踏板作用,缺之不妙,但有了也不一定跳得高。
Q,关系不错的朋友,她补的科目比较多,语文数学英语都补,进度安排也蛮合理,刚进入学校时语文英语是她的显著优势。
但她遇到的问题时,她上的补课是一对二,而且和她一起上补课的另一个同学和她同校同班,成绩还比她好。
她当时和我抱怨,父母一直询问她为什么同样上一个补课成绩不如另一个同学,但实际上另一个同学不止上那个一对二,还另外补数学且刷题,最后两个人进度和程度不一样还要一起上课,彼此痛苦,压力也很大。
后来Q中考去了一家八大,她的父母并不满意。
讲个更厉害的,我更钦佩的存在,几乎和小Z一样的人物,T。但他没有经历Z那么密集的补课,只在小升初的时候上了一个小五班,初中在外面补了两年口语(他自己要求的,因为他很喜欢英语交流,也喜欢看英文菜谱做菜),然后在初二时跟父母商议上了一个数学自招的培训班,提升数学水平。
剩下的时间他没有参与任何补课。但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父母给出一定的补课建议,采纳或不采纳他自己选择。他曾经为了和我们聚会翘掉补课;不想要补英语语法就是不补;但他会在他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寻求补课,例如在高中衔接的那个暑假他补了数理化,最后分班考考进四校实验班。
清醒且稳妥,而且有自己的主意。现在在高中学期内不参与补课 因为他提前学过的知识已经足够多,剩下是彻底消化老师的内容。
T属于我们瑞思拜型的人物,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家长的放手与帮助相得益彰,真的很牛。在课外参加了模联,还有英语竞赛,都取得了很优异的成果。
这是一个绝妙的配合案例,学生,家长和学校。
我能考进四校,绝对是运气。我清楚自己就是个F,ABCDEF的F,入学考喜提一堆F的那种废物。
高一军训时班级里大家互相交流中考成绩,也有人提及中考前的补课,什么专门从学校请假找老师补课,教研员和一线出题老师补课,最狠的一个,光中考前冲刺的三个月补课,花了三十万。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花了大价钱补课却没有得到如意的结果,补课只能说算是一个辅助和风险托底——至少不会太差。
家长愿意投入和规划多少,学生在补课中吸收了多少自己是否投入,学校的进度需要怎样的补课,这其中有一个微妙的平衡点需要三方去把握。
高中
小学补课的孩子初中肯定补课,初中补课的孩子高中肯定补课。
高中很难找到不补课的人,但也有例外,比如我。
进入高中前的衔接暑假没补课,我爸妈觉得跟着空中课堂自己预习就够了,毕竟从小到大我都这一套德行,让他们可以炫耀——同事的孩子花了十几万补课,还没我家孩子考得好,我家孩子都不用我辅导作业,可省心了。
于是四校开学考基本上喜提吊车尾,也就几个名额到校低分进来的考得比我差。
然后因为成绩不好失去了学生会的参与资格,又因为成绩不好被嘲笑了一番。
实打实的说,基本上花了一年,我才让我数理化英勉强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讲一下化学老师怎么教的,例如讲元素周期表,当时她讲的我是真的什么都听不懂啊,什么一层又一层,每个小房间住几个人,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比喻——直到我在高二上寒假开始补课,补习高二下知识,我才明白了她当时的思想,这是结构啊,这是选必二啊,这是杂化轨道啊。
基本上所有老师都有一种降维打击的思想,把很多高二高三的知识在高一下放,提前补过的人自然听着又是复习又是点拨,老师讲得真好,而我在课上漫游,这都什么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很认真地跟我说每一个老师都教的很好,你听不懂是你的问题,我的父母也指责我上课不够用心脑子不够灵活。
直到后来我知道我的朋友高中化学已经完整学过两轮,学校里是第三遍,在外面也同步地刷题,所以她会觉得老师的点拨和贯通对她恰到好处,而一个毫无基础的人听这个,只会一头雾水。
所以我再次向父母哀求补课。我在高二上开始补课,终于把一些学科的成绩有所提升。
因为我需要有人把我当成初学者,好好地跟我讲一遍这些原理。我又不笨,我只是没有提前接触过。
但你又不可能要求学校跟着你的进度来,绝大部分四校和市重点理科班的老师都默认你在外面至少学过一轮,他们带的学生基本上50%在外面学过两轮以上,最少也是补习进度一直跟着的,你说完全不补课靠自己学会而且在年级前列的同学?不说年级前列,就前50%,前一半的人里面有1%的人不补课,就可以称之为天才或是奇迹。
有这样的天才我确实钦佩,甚至景仰,但绝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有点小聪明的普通孩子,不可能在从未学过的情况下一触即通,也不可能对着课本读五六遍就大彻大悟,更何况数理化,考得和书上写的的关系离了十万八千里。
同学们数理化上线下课的多,而且集中在市区,很多四校八大的老师本身也接这类补课;语文基本上补的话好像都会请一对一,英语有两种,一种是学托福雅思,通过硬性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备战,一种是请老师补语法教做题,两者兼有。小三门当然也有补课的渠道,不过我不甚了解。
学文的补的会少一点,基本上在外面补数学英语;学理的,例如同学H,寒假十四天上了五十节课,前两天刚刚结束,然后开始带着作业去旅行。大家各有各的安排。
我在上网课的那种大班课,甚至连教材都是全国版本,我只是需要有人带我过一遍,不过就算这样也充斥了我寒假的很多时间。
每位学生的家庭、个人情况不同,需要的学业指导也各有不同,所以补课不是什么网上教育大V所说对孩子天性的压制。这样的说法在快乐教育和双减的背景下愈发流行,甚至高喊只有不补课考出高分的孩子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其他孩子都应该被淘汰。
好笑得很。
合理的做法是补课的过程中要跟孩子沟通,要和学校进度互通,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全面发育,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当家长也很累的,大家都辛苦了。
然后又想到,我眼中的补课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我身边的同学集中在市重点,学校进度和内卷程度极高,让我感觉补课是一种常态,而如果到不同的学校去采访学生们关于补课的想法,也许也会大有不同。
先前和其他省市的朋友聊天,暑假他们学校的补课被人举报,举报者在网上自诩正义,为学生争取假期,而高中的学子们却相当难受,甚至憎恶举报者——都到高二升高三的冲刺阶段还不赶快衔接补漏,怎么办?也有人在举报者的抖音下留言自己学校,希望尽快被举报,早早放假。
果然是人各有志,我们终究不能深切地理解他人。
补或不补?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心照不宣。
2.如何面对一个贪玩又补不进课的“普娃”
我家孩子2023年中考,浦东。我最早关注G大,是因为中本贯通系列文章,觉得很意外会有自媒体关注普娃(非头部)。后来看到真实教育故事的分享,觉得我家孩子的经历,也可以跟大家聊一聊。
小朋友刚出生时,父母的各种教育兴致应该时最高峰。她几个月时,我们就报名去早教。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她对早教环境特别敏感,一去就哭。老师也总说她内向,反应慢,需要这个那个的。我们于是停掉了早教,就自己给她读读故事,买一些书做做启蒙游戏之类。
幼儿园上的是家门口的私立双语,第一年是个英国老师,学了非常好听的英伦腔,可惜家里没有环境。老师回国后丢失了这个小语境,就逐渐变成中国英语腔了。
幼儿园阶段课外班报得挺多的,我现在记得的就是轮滑、乐高上得比较长。私立园经常可以进校园,她那会儿学习表现就很好,上课听讲很认真,发言虽然谨慎,但还算积极,遇到难关课后还要拉着我继续研究。
我女儿很听老师的话,学习习惯不需要家长说什么,回家先做作业,收拾上学用的东西,是个报恩娃。所以,从小到大,校内作业,基本上都是我下班回家去她书桌签个字就行了。
那会儿我还不太清楚择校的事情,小学就上了对口的家门口学校。学校在浦东排不上名号,但是我们运气非常好,遇到的数学老师都特别棒。他们那一年的毕业班据说空前绝后的好,里面的几位同学去年中考里录取四校四校分的都有。
公立学校的缺点我们也没逃掉,老师讲规矩,讲收骨头。我们孩子本来就内向,进了小学以后在老师面前就愈发噤若寒蝉。直到上了初中,有一天聊天回忆起来,她跟我说:我那时候以为X老师很不喜欢我,现在想想,不过是她自己不喜欢笑罢了。
当然,我这里说起来,也不是怪X老师,只是会想,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蛮大的。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类型的老师。我们家这种乖巧的,规则意识强,俗称听话的孩子,还是比较适合年轻的,更尊重孩子的老师一些。
初中时,我们择校去了私立学校。班主任刚毕业没多久,就很适合她。不过,新老师有新老师的缺点,管不住班里的调皮男生,给班里其它好学生很多困扰。后来换成了一个更老道,但是也很尊重孩子的老师,就很适合我们。
小升初,是一个我不太想回忆起来的话题。
我们小学阶段学习比较轻松,数学的表现比较好。她最大的特点是手稳,会的就不容易错。基于学有余力的原则,三年级的时候给她报了奥数,刚开始的鸡兔同笼就给她整懵了,作业做不来,哭得稀里哗啦。
后来慢慢得跟上,大部分课后作业能自己完成,班级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班级考试前三的水平。但是没有办法突破,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升班考试都差一口气。
我今天回头来看,她的定位是很清楚的,不过那会儿真不太懂,还是带着她参加了SMK,大部分题不会做,有一次从考场下来,面如死灰。可是,因为一直没消息,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考。初中的时候想起来这段经历,她还惊魂未定,说小升初的数学考试一直是她的噩梦。
顺便说一说语文和英语。语文呢,没有补过,就是从小阅读,她自己也爱看书,学校的副科学得都很认真,也定了一些杂志在读,所以,小升初的各类百科测试自我感觉挺好(实际结果就不知道了)。英语呢一直找的家教或机构做一对一的原版阅读,小升初时找了老师辅导,中间也去新概念上了一下,大概就是新一的水平。
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好朋友都有了去向,她的压力明显很大,一直跟我嘀嘀咕咕,妈妈,我会不会没有学校读啊。
开放日也去了几个学校,考试的、不考试的、中式的、西式的,都有。有个学校,她和我一个熟人的孩子一组,那个孩子出来后表示,哇,xx很强啊,小组活动是她带着我们完成的。我听了很激动,以为有机会了,可惜的是依然没有消息。小心的跟她回顾,发现老师问她思路时,有一句话没说出来,就卡在那里了。最后小组陈述,她也不敢,是别的孩子上台的。
另一个学校,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家,开放日家长全程陪同,老师问的都是开放性问题,她从头到尾一个字没说——这家学校的开放日,成了她小升初的第三个噩梦。
最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了一家网上号称最宽松的学校。孩子果然跟老师投缘,面试的时候虽然紧张,但至少能说出话了,算是侥幸进入了目标学校。
说起来,小升初这件事上,我对孩子是有歉意的——并没有帮她做更充分的准备,就把她放到了激励的竞争中。所以,在中考决策上,基本上在初一,我们就选择了裸考路线。
初中四年,时间过得特别快。主要是因为我也管得比较少,她学习习惯比较好,每天认认真真做作业,有不会的就自己研究一下,或者问问我。我基本上就是从她问我的题目来看她的学习情况,一句话形容就是:简单题不会错,难题不会做。
难题怎么办?
8年级暑假,开始去机构上英文和数学,只是那会儿正经历疫情,兵荒马乱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试图回忆实际上她上课了吗?线上还是线下?结果都回忆不起来什么。只有付款记录证明了孩子自己的话:妈,我是补过课的,补过的,是补课对我没用才不补的。
课程上到秋季,一周下来,跟我说:妈妈,连续上课我根本受不了,这个补课班我们不上了吧。她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脸菜色。我立马同意了。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被价值观左右的。我很看重她的成绩,但是,更希望她健康,开心,热爱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
她小的时候,我还希望她快乐学习,先能体会学习的快乐,然后爱学习。等到初中的时候就发现,学习她只能算不排斥,爱很难。毕竟,所谓的快乐学习,是学得好,能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所以愿意学习,享受学习。
可是她在理科上,能体会到的学习的快乐是有限的,那点儿有限的快乐,根本抵挡不了一套题又一套题的消磨。何况,还有很多题一看就懂,一做就不会呢。
这个大概就是我们这种中上学生尴尬的地方。说放弃吧,似乎成绩还可以;说继续努力吧,也找不到突破的点;单纯多刷题吧,我是既不喜欢,也不能力压着孩子的头继续。尤其到了初三,学校作业已经多到经常要11点,偶尔12点了。我的主要工作成了减负:算了算了,作业完不成就算了吧。
到了初三,学校针对成绩还可以的学生开了提高班,安排在周末。她拒绝上,理由是两个,一是周末要补觉,不能睡懒觉,她没法活了;二是,她不想面对数学老师。而我猜测,她不敢面对的是数学难题。
记得那会儿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他们家孩子一直补课,至少有个好处,孩子很习惯补课,父母给他安排什么班,都会乖乖的读。我深以为然,孩子很容易习惯家长从小给她安排的生活节奏。但是,轮到我自己,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学习就是一周七天的”,我又做不到,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所以,我很认可这句话: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我自己不认可学习要拼命,也就不可能教育出来拼命学习的孩子。
我们家日常聊得最多的就是她在学校的非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矛盾,社交的烦恼。6年级的时候,她说的最多的是考试前压抑的气氛,“今天考试,我走进教室,就感觉进了冰窟”,“就是平常叽叽咋咋的教室出奇的安静,整个空气里都是冰冷的,似乎是绝望又不是绝望的气氛”。7、8年级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同学的厌世情绪。9年级,她自己也很焦虑,妈妈我考不上好的高中,将来只能做什么什么了吧。
我真的很同情现在的孩子,就更不可能压着她学习了。
不但不压着,还得放松。于是,她的IPAD时间,越放越松。
我们家是上高中才配的手机,但IPAD配得比较早。我们对她的学习关注得少,很多事情都是她自己做,查资料,提交作业,所以就做不到完全不给她电子产品。
但是,孩子拿着IPAD,就很快学会了玩游戏,刷小视频。我不想禁止她玩电子游戏,选的方式是就定规则,检查,发现非正常使用,就惩罚。中间挺曲折的,有一段时间,IPAD使用时间特别好,我却常感觉不安,于是查了一下家用电脑,发现她自己装了游戏,半夜起来偷偷玩。我暴怒,考虑要收电子产品。
我们孩子的个性呢,一直比较乖巧,基本上不挑战我们给她定的规则。但是,那一次,她要求跟我们谈判,说她破坏规则是因为每天的IPAD时间定的不合理,她需要娱乐时间——我们一直希望她挑战我们的权威,当然鼓励她提条件啊。
于是,周末增加了玩游戏时间。我查了一下当初的记录,初二时,每天1小时电子时间(含做作业),周末5小时。对,看到5小时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吓一跳,我怎么一直记得是3小时啊?
进入初三,IPAD时间改成了周末一小时,实际执行下来,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会突破吧。突破的时候,惩罚已经没用了,就训一顿,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时候,有朋友跟我聊孩子电子产品管理问题。说他们家闹到这个那个的。我就苦笑说,我们家,是用宽松的政策,才换来了“良好”执行的。
她的初中生涯,我最大的烦恼其实体育,或者说她的体质。当初选这所学校时,吸引我们的点之一是号称体育很多。可惜遇上疫情,也没上过几次体育课。体育全线飘红,我每天回家,就得压着她锻炼,跑步,得与她和我自己的惰性搏斗。
回到学习和成绩,要说她的时间真的不够吗?也不至于,就是非学习时间太多。可是,“放学了,离开了学习压力很大的学校,我要先玩15分钟”,“跟同学问问题目,聊聊天,要15分钟”,听起来又都挺合理的。然后要运动,要跟妈妈聊聊天,这些都要时间,留给学习的时间就只能减、再减。
孩子的中考成绩,算是我的意料之中。她在初中校内的成绩也是竞争最激励的中上段,排名起伏很厉害。对应到中考,我推算她的成绩在2022年东昌(680)到外区八大到区(700)之间。这段学校的中考录取分数差别不大,但是将来大学的可能就差很多。
她的问题前面也定位了,数学难题不会做,反应到大三门,就是整体不突出。数学是做题慢,难题不会;英语就是词汇量不足,做题慢;语文拖后腿的是作文,总体上,我家孩子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比较幼稚,文章的升华部分都很幼稚,文笔和作文技巧很生涩——算是她这种成绩的孩子的典型表现了。
问题定位很容易,问题解决却茫无头绪。压着补课和刷题我又不愿意。于是家长我的状态就是:她的学习很少管,也管不了。闲的时候我就研究中考,研究学校。
6、7年级看得比较多的是大学,用大学来比较各个高中。前面说了,高中学校的入学分数差别不大,但是将来大学的可能差很多。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中考,家长就只能焦虑。越是我们这种中不溜秋的越焦虑,努力一把就可以上天堂的孩子,天天在深渊边缘游荡。
8年级下,孩子的进步基本停滞,没有突破进班级前三,那孩子的定位就比较清楚了:四校不可能,八大只有理论可能和到区捡漏。最关键的是,非头部学生,选择学校的余地非常小,什么分数就是什么学校,孩子的分数并没有家长选学校的机会,哦,真的很尴尬。
不过,在我们家,因为认清自己孩子的实力,焦虑反而小很多。这个世界,精英当然好,普通孩子也得活不是嘛。我转头开始研究以前觉得是黑洞的那些区重点校。
那会儿就发现网络上的资料以四校八大为主,每家公众号说来说去就是综评啊数据985的数据......都很好,可是,咱们680的娃用不上啊。那10分差距,就是挡在孩子面前的鸿沟,跳不过去,还真的就跳不过去。
那理智的,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中考择校,就会呈现比较诡异的一幕。大家都在研究四校八大,市重点的学校都没什么家长关注,网上的资料也就只有一个中考录取分数,一个很多年没有更新的官网,几个内容差不多的公众号。而最终结果,不管家长和孩子如何去卷,大部分初中生将升入普高区重,而不是浦东大概只有10%的市重点。
以浦东为例,排名在8%~30%的孩子,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招和到区走掉,就只能进入一个自己从来没听说过的学校,进入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设想过的环境。
我家娃的成绩在市重线上,博外区的到区就成了最大的机会点。初三起始,跟孩子聊了定位,大概给了她一点儿压力,就是考到700分是几个选择,考到680/690是几个选择,680以下就是学校选我们。其实我内心知道,就算690,也得我到区志愿选得好。(以上分数都是以2022年中考分数为参考基准的。)
我那会儿为了了解区重点学校,以及外区的市重点,去了各学校的百度贴吧看孩子们的吐槽,还有知乎。能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太少,以至于很难形成认知。
某些机构还会作恶来加剧信息污染,把关于来自于网络10年前的某个学生的一个帖子抄下来,然后年年在各机构群里流传。我是到最后看多了才有辨别能力,很多经历少的家庭就都被这种垃圾信息所误导了。
那段时间努力搜集信息下来,唯一可能对我们择校有帮助的是一个说法,是区重点的成绩是靠选文科的结果(当时的情况,现在很多高中因为选课新政已经在改理化方向了),而我们家娃擅长的是理化。
那会儿,我的心情也左右横跳。有时候会对自己的选择存疑,要是从小就鸡她,可以不用这么被动吗?可是回想一下她小升初的经历,看一看她的同学和朋友,刷题和补课,又会怀疑,从小多刷题,真的就不用这么被动吗?还是只不过孩子少玩几个小时呢?
孩子的人生不能从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没有答案。
我也经常网上看文章,有一种说法是,努力过不后悔。我自己很难认同这一点,孩子的时间就那么多,玩得多,学得自然就少了,可是学得多了,玩得也少了啊。自己的价值观如此,就得接受所有可能的后果。
所以,理智上,我基本上也知道,就算从头再来,我的能力大概也就能做到这么多。而孩子的这个中考成绩,就是我们努力的可能的结果。
我家女儿最后的中考成绩是669分,幸运的是我们在志愿选择的时候没有按照历史分数从高到低的填报,最后进了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
最后写一点想分享,又放不进故事的感受吧:
只要是考试,就存在的分数偶然性
中考后我加入了一些分数段的群,发现里面的很多家长一直给孩子准备的是“孩子690分我们上什么学校”,完全没认真了解过孩子的兜底学校。进入现在这所学校以后,发现同学家长中很多也是这个心态。
但是实际上,这个分数段,自招高不成低不想就,拼裸考的可能性就很高。而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一定的偶然性。中考前我推算她的成绩在2022年东昌(680)-外区八大到区(700)之间,实际上她探底了。但是,探底也是考试的正常结果啊,虽然感性上难以接受,但理性上,就是正常结果。
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只有个别孩子运气特别好,冲高,还被八大录取。大部分孩子就是正常发挥,然后进区重点。
高考也是同理的。
关于补课
初中数学,我家孩子她一直没有办法突破24、25题,我反复表达希望给她请老师辅导,她反复表示拒绝。这种情况下我就特别看不得孩子特别辛苦,自己也的确没有能力找出她为什么数学没突破的原因。
如果我初中时坚持给她补课,如果小学时的英语原版阅读我要求的更高一些,她的成绩肯定会更好一些吧?我有时候会这样后悔。
但是复盘的时候我又想,如果我们那会儿补课,按照我自己的标准——补课且不折磨孩子,那么家长就要做到:陪读,陪作业,做时间规划,安抚孩子情绪,找合适的老师.....想想自己恐怕坚持不下来。
唯一值得我自我安慰的是,至少整个中小学,我们的周末都睡到自然醒。双休日有一天是完全没课的非学习日,没有错过上海的任何一个春天或秋天(特殊时期不算)。
关于后劲
我家孩子初中时,排名跟现在高中一样,也是班级前10,偶尔冲高。那会儿经常有相熟的人说,你家孩子初三后劲很足,后劲很足。我呢分析了她的弱项,如果数学英语题目简单,她的优势就能有极大发挥,否则,她的能力就是在区重点-市重点之间的。实际上果然没有奇迹。
一些家长,尤其是不太关注上海教育的家长,寄希望于后劲足,不如还是早点儿做兜底准备。
关于优秀
中考后,有一次闲聊,有个同事问我:你家孩子很优秀的吧?我说,我家孩子没有“很”优秀,但是,我家孩子算优秀吧。
669分的孩子,在浦东,上不了市重点。可是,这个分,依然是排名前列的孩子。孩子们将来走上社会,排名前20%-30%的人,怎么着也不能算失败者吧?
只是,媒体的聚光灯永远不可能照在这样的人群上,连带着关于教育的评价体系,狭隘了优秀罢了。
我家孩子的中考分,是听了以后觉得了了的分数,孩子自己也难过了很久。多说一句,让很多家长不能理解乃至崩溃的是,孩子的难过并不总是能转化为努力的动力。我家孩子也一样,上了高中,又是这种班级前10,进不了前3,回到家就玩游戏的状态。
但是,我依然觉得她是个优秀的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她。既为她的成绩烦恼,为她的未来担心,也依然常做着美梦,万一她发奋努力了也能如何如何吧。
不过她的将来最大概率也就是跟爸爸妈妈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社畜,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谢天谢地了,哈哈。